|
2月26日一早,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拉普镇哈木村的一片马铃薯地里就热闹起来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种植大户阿于伍合带着六七名村民在地里劳动。
种下去一个多月了,今天要把地膜撕开孔,让马铃薯苗子好好生长。见记者走进地里,阿于伍合放下锄头,拍了拍手上的土,和记者握手。
其他几个村民可没停下手中的活。村民阿于几几木和吉差伍沙木一组,她们一人负责在一垄垄的地膜上摸索着长出的马铃薯苗,再把地膜撕开一个口子,让整株马铃薯苗露出来;另一人负责用板锄铲上一锄土,倒在马铃薯根部。各组人一前一后,紧密配合,仅阿于伍合和记者说话的功夫,她们已离记者几米远了。
放眼望去,周围地里种植着不少马铃薯。“你看,都是‘青薯9号’。”阿于伍合告诉记者。
“青薯9”号品种是青海省农科院育成并于2006年通过青海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的新品种。
时间回到2010年。这年,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刘绍文专家团队在实施国家体系任务中,从国内引进了包括“青薯9号”在内的马铃薯新品种、新材料126份,在凉山州进行引种试验及筛选鉴定,因其产量、品质表现优,2011年试验范围进行了扩大。
在2010年至2015年,“青薯9号”在凉山州多县试验示范,一般亩产在2000公斤以上,较老品种增产10%—150%,表现产量高、抗病性强,适应性广,既适宜春作,也适宜秋作和冬作,深受种植户和推广部门的喜爱。2016年,凉山州把“青薯9号”品种作为发展马铃薯产业、推动脱贫攻坚的主要品种进行推广种植,每年下达的种植目标任务100万亩(66666.67公顷)。
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凉山州昭觉县三岔河镇三河村种植“青薯9号”3300亩(220公顷),每亩地实现增收1000元,村民吉好也求说,“青薯9号”产量高,方便管理,非常适宜在村里种植。美姑全县推广种植“青薯9号”11万亩(7333.33公顷),带动农民增收,该县合姑洛乡齐色村村民俄其克拉常年种植20亩(1.3公顷)“青薯9号”马铃薯,每亩产量达2250公斤,除留下一些自食外,销售收入在6万元左右。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发展。目前,“青薯9号”已成为农村重要的致富增收渠道。每年2月前后,农村到处都是一派播种马铃薯的忙碌景象。阿于伍合前些年并没种植马铃薯,在外务工多年后回到家乡,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带动村民发展林果业、种植烤烟和玉米等,许多村民不出远门务工增收。那一年,在州、县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他种植了60余亩(4公顷)“青薯9号”马铃薯,销售了4.5万公斤鲜薯,收入达13万余元。今年,当地农业农村局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在他的“青薯9号”地里增设了滴灌设施,并鼓励他扩大种植面积。
“今年共种植‘青薯9号’150亩(10公顷),由于比正常种植时间提前一个多月,预计5月初就可陆续收获并上市。”阿于伍合告诉记者,目前,马铃薯已冒出嫩芽,为确保苗子健康成长,他加紧组织工人,为长出的马铃薯苗撕开地膜,盖土保暖等措施。他说,“今年马铃薯预计收入30万元,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为了不让土地闲置,马铃薯收获后,阿于伍合还将种植大豆和玉米,之后再种植白菜和萝卜等农作物,实现土地不闲置,效益最大化。
记者从凉山州农业科学院了解到,自2017年至今,凉山州连续8年种植该品种100万亩(66666.67公顷)以上,累计种植面积810万亩(540000公顷)以上,平均亩增产350公斤。其中,2017年会东县创下实收鲜薯亩产0.53万公斤的凉山州高产纪录。凉山州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凉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刘绍文说,“青薯9号”品种在凉山的推广应用,为农民致富增收以及乡村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声明:以上文章来源青海日报,如涉版权,请通知0537-3163069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