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春夏,河北围场遭遇60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干旱,5月份全县平均降水量为22.7毫米,6月份仅6.4毫米,就连耐旱的松树都枯死不少。“以前是靠天收,碰上这种大旱,肯定是种一葫芦收两瓢,白干!”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御道口镇御道口村村民陈延庆说,今年秋收时,他家1500多亩马铃薯不但没绝收,反而增产了,亩产达到4000公斤左右。
有啥秘诀?“秘诀?你不知道吧,如今这小土豆从种到收,全是高科技。”陈延庆自豪地说。按陈延庆的说法,围场马铃薯的科技范儿从种薯就开始了。
围场马铃薯研究院副院长林柏松介绍,原来种马铃薯是靠挖取马铃薯芽进行无性繁殖,土壤中的病毒很容易传播给后代,影响质量和产量。“现在我们切取马铃薯幼芽莲尖生长锥进行组织培养,育成脱毒试管苗,进而结出无病毒块茎用于种植,保证薯质和产量。”林柏松拿起一瓶培养皿说,薯毒脱净,入口才安全。现在,围场脱毒种薯利用率已达100%。
“说完种薯,咱再说说土地。”陈延庆指了指脚下的高标准农田说。从2014年开始,围场通过高效节水、土壤改良、农田配电、田间道路建设等综合治理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县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6.46万亩。
今年8月,围场马铃薯地头直接销售价格在每公斤2元左右,属历史高值。赶上好行情,陈延庆租了3台收获机,开足马力抢收马铃薯。
作为河北省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建设试点县,围场创新研发了播种机、中耕机等近10种可适应不同环境、不同作业需求的马铃薯农机具,以机械化、自动化农机代替人工,平均作业效率提高四倍左右,薯块破碎率降低至5%。
“随着马铃薯产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水平的逐渐提升,靠天吃饭、人扛牛拉的传统生产方式基本消失,代之以科学化、精准化、智慧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围场马铃薯产业服务中心主任陈啸天说。
目前,围场马铃薯种植面积约70万亩,总产量近200万吨,总产值约35亿元。为加快马铃薯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围场加快培育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不断改进淀粉、粉条、全粉、粉条酒、粉渣饲料等马铃薯制品加工工艺,年深加工马铃薯40万吨,马铃薯价值提升近4倍。
声明:以上文章来源河北新闻网,如涉版权,请通知0537-3163976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