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在昭通市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村进行的现场测产验收中,参与测产的6个马铃薯品种均取得了不俗的产量成绩。其中,云南农业大学郭华春教授团队自主选育的“滇薯47”“滇薯1418”2个品种实现平均亩产量和亩产值“双过万”(即产量超过1万斤、产值超过1万元),切实发挥了科技助农增收、助企增效的支撑引领作用。
现场测产按不同项目分别进行。测产中,由青海省农林科学院、云南省种子管理站等单位相关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基于多样化消费的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及其绿色生产技术研发示范”项目的新品种核心示范区进行测产验收。该区示范品种为“滇薯23”“滇薯47”和“滇薯1418”。专家组在听取项目实施过程和方案措施汇报后,对示范区进行现场测量核查,随机选取地块,进行了田间测产。测产结果显示:“滇薯23”平均亩产4745.31公斤,平均商品薯率88.84%;“滇薯47”平均亩产5013.58公斤,平均商品薯率89.24%;“滇薯1418”平均亩产5276.49公斤,平均商品薯率90.27%。按照市场价格2.5元/公斤核算,“滇薯23”“滇薯47”“滇薯1418”亩产值分别为10539.32元、11185.30元、11907.72元,经济效益显著。
与此同时,专家组对鲁甸万民马铃薯种植有限公司主持,云南农业大学和云南理世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参与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南高原特色作物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课题二“鲁甸县马铃薯提质增效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建设的核心示范基地进行了田间现场鉴评。据介绍,项目组针对鲁甸县马铃薯种薯生产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引进筛选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研发集成马铃薯晚疫病精准防控、小型机械全程化应用等核心技术,建立高海拔马铃薯种薯繁育核心示范基地1890亩。专家组对示范基地繁育的马铃薯良种进行了测产验收。测产结果显示:基地内的“黑糯香1号”“宁蒗5号”“云薯304”3个品种15个测点平均折合亩产3360.41公斤,商品薯率83.54%。
近年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鲁甸县科技特派团团长兼马铃薯产业组组长郭华春多次率队到鲁甸县指导马铃薯生产,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鲁甸团马铃薯产业组在国家和云南省相关项目支持下,引进新品种20余个进行适应性评价,联合种植大户和加工企业,建立示范基地3000余亩,努力构建“薯农+种植合作社+基地+加工企业”的全产业链帮扶模式。郭华春介绍,“滇薯23”食味品质佳、抗旱性强,“滇薯47”和“滇薯1418”产量高、高抗马铃薯晚疫病,这3个品种在云南早春作、春作和秋作中均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在海拔2800多米的转山包村获得亩产量达四五吨的高产水平且产量稳定,切实让种植企业和农户从马铃薯种植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促进了产业发展。
声明:以上文章来源云南网,如涉版权,请通知0537-3163976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