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马铃薯网(www.malingshu7.com)讯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英文名twenty-eight-spotted ladybird,Potato lady beetle异名二十八星瓢虫 马铃薯二十八星瓢虫,学名Henosepilachna vigintioctomaculata (Motsc hulsky)。又称为二十八星瓢虫。属鞘翅目,瓢虫科。为害马铃薯、茄子、青椒、豆类、瓜类、玉米、白菜等。北起黑龙江、内蒙古,南至福建、云南,西向由陕西、甘肃折入四川、云南,东接国境线,长江以北比较常见,黄河以北尤多。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
[为害症状]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和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及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会导致叶片枯萎;被害果实则被啃食成许多凹纹,逐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
(1) 发生世代:北方一年发生1~2代,以成虫在发生地附近背风向阳、冬季较暖、湿度适中的石缝、树洞、杂草灌木根际、墙缝、屋檐土中等处群集越冬,特别在山区较明显。
(2) 越冬及虫源:大部分第2代成虫在9月中旬开始向越冬处迁移,9月下旬为迁移盛期,10月上旬为迁移末期。成虫越冬前先迁向背风向阳的树木、杂草丛生的地方,先在地面上栖息,约经10余日。气温较高时,仍能爬行,短距离飞翔,但不取食。在气温骤降时,钻入土里或缝隙内,不食不动进入越冬。在近山区以石缝和小灌木丛生的地方越冬虫量最多。在土中越冬的常以砂质壤土中较多,而且多选择背风向阳的地方,潜土深度3~7cm左右。(3)发生因素:
①越冬基数:越冬基数和死亡率是决定第1代大发生的基础。而越冬成虫死亡率与越冬场所和环境有密切关系。在石缝中越冬的(26%)比在树干下(12.25%)的死亡率高,土壤湿度较大的较湿度小的死亡率低,潜土3~7cm深处(10%)的较不足3cm(25%)的低,越冬入土过浅,冬季寒冷或过于干燥以及天敌数量影响越冬死亡率的高低,也影响翌年的发生程度。
②温、湿度影响:马铃薯瓢虫发生的最重要因素是夏季高温,它成为马铃薯瓢虫繁殖、发育极大障碍。28℃以上即使孵化也不能发育至成虫。据在恒温下饲育试验的结果,成虫在5.1~16℃时不能产卵,22~28℃适于产卵,30℃既使产卵亦不孵化,35℃以上产卵不正常,并陆续死亡。由此可以看出马铃薯瓢虫实际是北方的种群。不能分布于过热的南方。马铃薯瓢虫虽适应于较热的气候,但其适合的温度亦在25~28℃,相对湿度在80~85%。
③营养条件:马铃薯瓢虫或茄二十八星瓢虫虽然食性较杂,但成虫对食物的嗜好是不同的。不同食物对瓢虫的繁殖亦有极大影响。马铃薯瓢虫成虫如不取食马铃薯,便不能正常繁殖和发育,幼虫不取食马铃薯,发育亦不正常。在马铃薯春播夏收地区,越冬代成虫有足够马铃薯可供食用与产卵,但发育至第1代成虫时,田间已无马铃薯。因此当年不能产卵,而在春播秋收的马铃薯区,各代成虫均有马铃薯取食,适合马铃薯瓢虫的发生。
④品种:不同品种表现为叶片狭长,叶片与枝干斜生的品种受害轻。
⑤天敌:在夏季可以看到瓢虫成虫受白僵菌或绿僵菌寄生致死的现象,酸浆瓢虫幼虫和蛹在福建7~8月发现有两种小蜂大量寄生。
[形态]
(1) 成虫:体长为6.6~8.3mm,体瓢形拱起,体背黄褐至红褐色,被黄灰色细毛,黑斑上的毛为黑色。头部无斑或中央有2个相连的黑斑,复眼黑色。触角11节,球杆形,末端3节膨大,基部第1节也稍膨大。前胸背板前缘凹入而两角突出,有7个黑色斑点,一般中央前方的2个黑点相互连合,或于其后方的一个黑点连合而成中央的黑斑,两侧各有2个黑点,或两黑点相连而成侧斑;有些个体黑斑扩大相连而成一个大斑,占前胸背板的大部分,只留浅色的前缘及外缘。鞘翅上有6个基斑及8个变斑,两鞘翅28个黑斑,变斑常小于基斑,鞘翅基部的3个黑斑和4个变斑不在~直线上。两鞘翅会合处的黑斑有1对或2对相接触。雌性第5腹板后缘平截,且中央近末端的1/2以后下陷,第6腹板中央纵裂,雄性第5腹板后缘稍凹入,第6腹板后缘有圆形凹入;雄性外生殖器中叶上有4~7个小齿。
(2) 卵:卵纺锤形,长约1.3mm。初产时鲜黄色,后渐变为黄褐色,常20~30粒排在叶片背面,但较散开,和其他瓢虫卵块的卵密集~起显著有别。
(3) 幼虫:末龄幼虫体长7.5mm左右,宽约3mm,纺锤形。胸、腹部中央膨大,头呈淡黄色,口器及单眼均为黑色。体被黑色分枝刺状突起,前胸及第8、9腹节背部各4个,其余各6个。刚孵幼虫淡黄色,以后体表呈黑斑。
(4) 蛹:蛹长7mm,宽5mm。黄白色,呈扁平椭圆形,全体被棕色细毛,老熟时可显黑色斑纹,腹面平坦;末端为幼虫蜕皮所包。
[习性]在北方越冬成虫一般于5月份先后出蛰。成虫开始从越冬场所爬出后,先在附近杂草栖息,以后相继飞往枸杞、龙葵等野生茄科植物上取食,马铃薯苗高16cm左右时,大部分成虫转到马铃薯上为害。山西中部一般于5月下旬即开始转迁,山西北部和东北地区以6月份转移最盛。成虫转至马铃薯后不久即开始产卵。卵大部分产在马铃薯叶片的背面,仅少数产在枸杞叶背。5月下旬至7月中下旬为产卵期,产卵期长达1~2个月,6月为此代成虫产卵盛期。越冬成虫寿命较长,雄虫为276~350天,雌虫为239~349天,因此生活史极不整齐。7、8两个月,卵、幼虫、蛹、成虫四个虫态同时大量存在,7月中旬至8月中旬为两代幼虫和成虫同时为害时期。在大发生年份,马铃薯叶片被食干枯。成虫有明显的假死性,~遇惊扰即假死落地。早晚静止,白天活动,常以中午前后,当气温25℃左右时,最适其飞翔活动,早晚则停栖叶背。成虫产卵于叶背。越冬成虫每雌产卵2~3次,共产26~931粒,平均57.5粒。产卵时间大部分在白天,以12~16时产卵最多。第1代卵在6月上旬开始孵化,6月中下旬为盛期,8月中旬为末期。多在夜间孵化,卵期5~7天。初孵幼虫群集叶背6~7个小时静止不动,以后开始为害,2龄以后开始分散,3~4龄食量逐增,4龄食量最大。幼虫大部分在叶背停栖,取食叶肉,不甚活动,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1代幼虫为害严重时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老熟幼虫以腹部末端黏于马铃薯基部叶片的背面化蛹。蛹经5~7天羽化为成虫。第1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产卵盛期。成虫寿命雄虫19~69天,平均为43.1天;雌虫为17~65天,平均45.5天。每雌产卵21~40次,共产卵343~1178粒,平均777.3粒。第2代卵在8月上旬为孵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2代幼虫为害最严重的时期。8月下旬为化蛹盛期,9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这~代成虫交配而不产卵,至9月下旬开始迁移,准备越冬。
[防治]
(1) 农业防治:
①冬春季采取措施清除其越冬场所,特别注意向阳、背风处的土缝、石缝等处。春季在越冬成虫未迁移之前铲除其他野生寄主植物,集中烧毁或深埋。及时清除田间地边的茄科杂草,减少中间寄主,可减轻对马铃薯的为害。
②结合田间管理,发现卵块和刚孵化的群集幼虫可采用人工摘除叶片的方法进行防治。
③抓住成虫在越冬期不食不动的薄弱环节,检查越冬场所,搜捕越冬成虫。
(2) 生物防治:可试用白僵菌防治,也可人工饲养瓢虫双脊姬小蜂释放。
(3) 药剂防治:要抓住幼虫分散前的有利时机,卵孵化始盛期、幼虫分散为害前,喷药防治。可用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 )3 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或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10%溴?马乳油 1 5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剂乳油 1 000倍液,或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 2 000倍液等。
(来源:溯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