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马铃薯网(www.malingshu7.com)讯 笨蝗英文名Haplotropis brunneriana Saussure 属直翅目蝗科。笨蝗分布于南部丘陵山区,适栖于干旱向阳的荒坡及林缘草灌丛,有时侵入旱地农田,危害作物.笨蝗属于植食性蝗类,但取食有一定选择性.从该种的生态分布、栖境选择、偏喜的食料植物以及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综合表明,笨蝗为典型干旱生境特征种。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河北、河南、山西、山东、江苏、安徽、宁夏、陕西;武威、兰州(榆中)、庆阳(正宁)、平凉。为害害毛条、杂草、麦类、谷子、粟、玉米、高粱、甘薯、马铃薯、芋头等。
[为害症状]低龄笨蝻有群集习性,l~2龄基本不扩散。此时对温度反映敏感,主要在背风向阳干燥的田埂、沟渠、河坡等特殊环境成群活动,少量在高燥耕作粗放的农田活动。至于一些坡的阴面或精耕细作的高产田或低洼,潮湿的农田几乎查不到笨蝻。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春播作物陆续出土,进入3龄的蝗蝻逐渐向农田扩散危害。5月上旬形成危害高峰。由于笨蝗不会飞翔,不善跳跃,行动迟缓,故扩散距离较近。蝗蝻3龄期和春播作物出苗基本吻合,即春苗刚出土就遭到了笨蝗的危害。危害大豆时首先把刚出土的子叶咬成缺刻,子叶吃完后吃嫩茎,因此看到的重灾田往往是一片光秃。同时,由于笨蝗较其它土蝗出土早,3月下旬至4月上旬基本上是为笨蝗,4月中旬田间90%的是笨蝗,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笨蝗仍占60%~80%,主要啃食大豆、主米、谷子、林木等幼苗,笨蝗是危害春苗的主要害虫之一。病原物侵染循环发生因素
[形态]体型粗壮。头较短小,其长明显短于前胸背板。前胸背板中隆线呈片状隆起,全长完整或仅被后横沟微微割断,前、后缘呈锐角或直角状。腹部第二节背板侧面具摩察板。后足股节外侧具不规则短隆线,基部外侧的上基片短于下基片。前翅短小,其顶端最多略超过腹部第一节背板的后缘;后翅甚小。
[防治]
(1)通过秋季耕翻笨蝗产卵适生环境,耕翻深10-20cm,可以把蝗卵埋到深层,从而使其不能孵化,以压低虫源基数。据观察,秋季耕与不耕虫口密度可降低50%~63%。
(2)在河坡、沟渠等处大种紫穗槐,改变适生环境,减少产卵量,压低虫源。
(3)化学防治,参见东亚飞蝗。
(来源:溯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