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马铃薯网(www.malingshu7.com)讯 马铃薯软腐病英文名Potato Rhizopus soft rot 遍布全世界马铃薯产区,每年不同程度的发生,是欧、美国家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年份减产3%~5%,常与干腐病复合感染,引起较大损失。
[为害症状]要在生长后期、贮藏期对薯块为害严重。受害块茎初在表皮上显现水浸状小斑点,以后迅速扩大,并向内部扩展,呈现多水的软腐状。腐烂组织变褐色至深咖啡色。组织内的菌丝体开始白色,后期变为暗褐色。湿度大时,病薯表面形成浓密、浅灰色的絮状菌丝体,以后变灰黑色,间杂很多黑色小球状物(孢子囊)。后期腐烂组织形成隐约的环状。湿度较小时,可形成干腐状。致病菌为匐枝根霉菌。病菌菌丝体发达,无隔,匍匐菌丝弓状弯曲,与基物接触处产生假根。孢子囊梗直立、不分枝,1~10根丛生于假根上,淡褐色,顶生孢子囊。孢子囊球形,黑褐色,内生很多球形、无色的孢囊孢子。
[病原]病原物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 (Jones)Borgey et al.]、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E.carotovora subsp. atroseptica (Van Hall) Dye]和菊欧氏菌E chrysanthemi Burkholder,McFad-den et Dimock3种。菌体直杆状,0.5~1.0×1.0~3.0(μm),单生,有时对生,革兰氏染色反应阴性,藉周生鞭毛而运动,兼厌气性。氧化酶阴性,接触酶阳性。3种细菌具有不同的地理分布。多数以Ecc.为主。中国除Ecc.为优势种外,在南方温暖地区还有较高比例的Ech.,北方冷凉地区及高寒山区有少量的Eca。
[侵染]病原细菌潜伏在薯块的皮孔内及表皮上,遇高温、高湿、缺氧,尤其是薯块表面有薄膜水,薯块伤口愈合受阻,病原细菌即大量繁殖,在薯块薄壁细胞间隙中扩展,同时分泌果胶酶降解细胞中胶层,引起软腐。腐烂组织在冷凝水传播下侵染其它薯块,导致成堆腐烂。在土壤、病残体及其它寄主上越冬的软腐细菌在种薯发芽及植株生长过程中可经伤口、幼根等处侵入薯块或植株。Eca引起植株黑胫病,病菌可从蔓内侵入新薯块。带菌种薯是该菌远距离和季节间传播的重要来源,在田间还藉风雨、灌溉水及昆虫等传播。
[发生规律]菌是典型的腐生菌,分布环境广泛,可在多汁的蔬菜残体上或贮藏器官上以菌丝状态腐生存活。条件适宜时,随时生长,产生孢子囊,散出孢囊孢子,借气流、雨水、灌水及农事操作等传播扩散。病菌只能由伤口或生活力极度衰弱的部位侵染。病菌侵入以降解细胞壁中间层为特征,分泌果胶酶,引起病部组织细胞迅速解体而软化腐烂。 本病在20~40℃温度下均可发展,以23~28℃为适,配以80%以上的相对湿度,病害易于发生。低温情况下,病菌生长明显受抑制。薯块收获和贮运期间造成伤口多,则遭受侵染几率和比率高百病重。贮藏过程中温度过高、通风不良而湿度过大病害严重。
[防治]可从大田、入库和贮藏三个环节上抓好病害防治。
①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薯块带菌量,增施钙肥可提高细胞壁钙含量,增施磷肥可提高组织酚含量,均有利于增强薯块的抗病力;
②收获时避免造成机械伤口,入库前剔除伤、病薯,用0.05%硫酸酮液剂或0.2%漂白粉液洗涤或浸泡薯块可以杀灭潜伏在皮孔及表皮的病菌;
③贮藏中早期温度控制在13~15℃,经2周促进伤口愈合,以后在5~10℃通风条件下贮藏;
④选用抗病品种。
(来源:溯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