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病害主要有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青枯病、黑胫病、环腐病,常年发生面积3.75万亩次,占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的74.6%,其中以晚疫病、病毒病发生较重,占马铃薯病害发生面积的82.5%。
马铃薯虫害主要有蚜虫、二十八星瓢虫、地下害虫、叶甲、叶蝉、潜叶蝇、蓟马等,常年发生面积2.8万亩次,占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面积的25.4%,对马铃薯的危害及产量影响低于病害。其中以地下害虫、马铃薯蚜虫发生较重,占马铃薯虫害发生面积的71%。
1.主要病害及发生特点。
①马铃薯晚疫病。晚疫病是马铃薯生产中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病害,常年偏重发生,主要为害马铃薯茎、叶和块茎。叶片染病,从叶尖或叶缘开始产生水浸状斑点,湿度大时很快扩大成褐色病斑,边缘水浸状,生出一圈白色霉状物,叶背霉层尤为明显。叶柄和茎部受害,产生黑褐色条斑,白霉较少,常致叶片萎蔫、干枯下垂,后期全株黑色湿腐状。据调查,高感品种费乌瑞它在归兰乡基场片区(平均海拔645米)一般在3月中旬发病,小围寨包阳片区(平均海拔880米)在4月上旬开始发病,毛尖镇江洲片区(平均海拔1030米)在5月上旬开始发病。一般流行年份,产量损失8%~30%,大流行年份产量损失可达50%以上,甚至绝收。
②马铃薯早疫病。早疫病发生仅次于晚疫病,常年为中等、中等偏轻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褐黑色的小斑点,然后病斑逐渐扩大,形成同心轮纹,与健康组织有明显的界限,多为卵圆形或多角形,病斑为干枯斑点,不呈现水浸状,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整个叶片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黑色绒毛状霉层。多在4月上中旬(马铃薯现蕾前)发生,在块茎膨大期开始流行。田间一般病叶率15%~20%,严重发生地块可达50%~70%。该病主要发生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对产量的影响较小,农民对其防治率较低。
③马铃薯病毒病。病毒病是马铃薯上的主要病害之一,分布广,发生普遍,通常造成轻度损失,少数地区或特殊年份发病较重。在田间常表现花叶、坏死、卷叶3种症状类型。花叶型即叶片颜色不均,呈现浓淡相间花叶或斑驳,严重时皱缩矮化,有时还表现明脉。坏死型即在叶、叶脉、叶柄和枝条、茎蔓上出现褐色坏死斑点,后期转变成坏死条斑,严重时叶片枯死或萎蔫脱落。卷叶型即叶片沿主脉由边缘向内翻卷,继而叶片变硬、变脆,严重时叶片卷曲呈筒状。该病在马铃薯的各个生长时期均有发生,田间一般病株率10%~15%,严重田块病株率30%~50%,马铃薯感染病毒病后结薯少、薯块小,一般造成减产20%~50%,严重时减产80%以上。
④马铃薯黑胫病。黑胫病是细菌性病害,在马铃薯生长期的各阶段均可发病。田间发病情况根据薯块带菌量多少而定。病害发展由块茎开始,传至茎基部,继而发展到茎上部,植株矮化、僵直、叶片黄化、小叶边缘向上卷曲,发病后期,茎基部变黑腐烂,整个植株萎蔫,甚至倒伏、死亡。在潮湿多雨天气,病害发展很快,并伴有恶臭味。一般年份田间病株率5%~10%,个别发生严重田块的病株率高达40%~60%。
2.主要虫害及发生特点。
①地下害虫。常见为害马铃薯的地下害虫有金针虫、地老虎、蛴螬、蝼蛄等,金针虫主要在播种后出苗前为害种薯和根系;地老虎在马铃薯幼苗期为害种薯和茎;蛴螬主要为害地下嫩茎、地下茎和块茎,进行咬食和钻蛀;蝼蛄主要为害地下茎和根,使地上部萎蔫或死亡,有时也咬食芽块,使萌芽不能生长,造成缺苗。其中以地老虎为害较重,常年中等发生。
②马铃薯蚜虫。主要以桃蚜为主,带毒传播导致马铃薯病毒病,造成马铃薯种薯退化及产量损失。常年中等发生,发生盛期在4-7月。
|